顯示具有 敗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敗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跑鞋心得: Brooks Pure Connect (同場加映Puma Faas300)


我第一次聽到Brooks這個名字是剛接觸跑步時詢問大家有哪些慢跑鞋品牌評價不錯,阿川哥當時曾回覆說「Brooks的鞋子不錯」。阿川哥是跑步的高手高手高高手,據說他常常為了擺滿整個房間、已經清理過幾遍、留下的都是具有紀念價值的獎牌獎杯、再來該丟掉哪些才好而傷腦筋。Brooks是美國的慢跑品牌,在台灣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是我想高手這樣推薦一定有他的道理,於是我在購買鞋子的時候特別留意Brooks這個牌子,當時中壢大江購物中心一樓恰好有Brooks的櫃(現在撤掉了),它給我的第一印象相當專業,擺放的每雙鞋子旁都附有親切的說明,大致分成「輕」(競速比賽以及內旋不足,一般是高足弓的跑者)、「航」(跑健康的)、「穩」(穩定型,適合過度內旋,一般是低足弓的跑者)、以及「山」(越野用)四大類,然後是一段簡單明瞭的敘述,告訴你這雙鞋適合怎樣身材怎樣足型的跑者,適合平常訓練跑多少距離用,適合頂級跑者還是入門跑者(可以參考這個官網的鞋款介紹)。這比起其他品牌只告訴你鞋子是避震型還是支撐型,甚至什麼都沒有說,要貼心的多。可惜當初喜歡的鞋子沒有我的尺寸,只好作罷。






後來陸續換過了幾雙鞋子,從不合腳的馬拉松鞋、路跑鞋、慢跑鞋、再穿回路跑鞋,最後我喜歡上極簡鞋(Minimalist Shoes)。喜歡跑步的跑友應該都有聽說過"天生就會跑"這本提倡赤腳跑的書,我認同裡頭的一些觀念,我覺得人體的確沒有這麼脆弱,應該適度給予肌肉刺激讓它成長卓壯,而不是一味的保護。但我還是不敢就這麼赤腳跑,極簡鞋是我一個折衷的選擇,當然,狹義的Minimalist Shoes是指像五指鞋這樣的鞋款,而我說的是廣義的極簡鞋-"鞋底能夠讓腳靈活的彎曲"以及"鞋跟厚度薄"。



Adidas CC Ride是雙不錯的極簡鞋,透氣又具有極佳的彎曲度,在它陪我渡過初馬訓練以及兩場馬拉松,功成身退後,我開始物色下一雙極簡鞋,在大江逛呀逛的,Adidas鞋款普遍鞋底較厚;Asics在改裝換櫃之後不再是Outlet店,鞋款變少很多;挑來挑去,最後我選到了Puma的Faas 300,這雙鞋鞋底很薄很簡約,跑起來路感很直接,鞋面白色的部份在夜晚還會發出螢光,很特別:














但是它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點...


是的,會咬腳,第一次穿著它出門跑個10公里,回到家已是血流一片。



回頭看它足跟的設計,怎麼往前彎曲的幅度這麼大?當初設計者都沒有考慮到咬腳的問題嗎?看來我只能把這雙鞋拿來平常外出時穿..。

那還有什麼鞋可以考慮呢?失望之餘,我想起了Brooks,在跑步這兩三年間,不時還是會聽到跑友們談論Brooks,穿過Brooks鞋子的跑友都給予它很高的評價。而且不只如此,我常逛的外國知名慢跑雜誌"Runner's World"網站也有很多外國跑者對它讚譽有佳。於是我馬上連上Brooks台灣官網,恰好他們因應目前流行的簡約趨勢在最近推出了Pure Project系列,它的理念、配色和外型正是我愛的,也不管外面還下著不小的雨,興奮的我馬上開車出門。



現場看到更是深深被它吸引,高雅的藍色鞋面用有質感的Carbon條塊修飾,再以螢光綠色做點綴,真的很好看。試穿起來的確是我喜歡的薄鞋底設計,加上價格也很合理,我當場就入手了。我選的型號是Pure Connect,是Pure Project系列中最輕的鞋款,適合競速用的鞋款。














穿起來的感覺是包覆性很夠,合腳卻不覺得緊,腳趾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加上鞋子重量很輕,用「舒服」兩個字來形容是簡潔有力。而跑起來的感覺,前足彎曲很順暢不會卡卡的,著地時路感很清楚,但是相對的,前足吸震的部份就不是那麼的強,路面回傳的零碎小震動在中短距離還不會讓人感到不適,但是如果要跑全馬,我認為需要一定的肌耐力來克服。另外,足弓在跑步的時候可以感覺到支撐感,讓足部不會過度內旋,避免因為過度內旋導致運動傷害,這個部分倒是讓最近都是穿路跑鞋和極簡鞋的我有點不大習慣。


至於耐用耐磨的部分呢:







從三月初到現在,這雙鞋的里程數已經累積有607.7公里,其中330.2公里是路跑,277.5公里是在跑步機上進行。可以看得出來磨損的情形並不嚴重,我的體重大約62-63公斤,鞋底的耐磨性的確很不錯。


 這真的是一雙不錯的鞋子,讓我對Brooks又大大的加分,於是上網加入他們FB粉絲頁給予他們支持鼓勵。前陣子剛好他們推出"尋找慢跑客"活動,我毛遂自薦,結果竟然被選上了,謝謝他們給予我這個機會。接下來會有幾篇跑鞋的測試心得,請拭目以待。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Gaerne 卡鞋

 

 這雙就是我新購入的Gaerne卡鞋。前情提要: 拔刀爾山前一天午騎有氧團輕鬆騎完106後,我們到林口的艾祁單車晃了一下,老闆介紹說他們的義大利Gaerne卡鞋很好穿,我先試了一下Size41的鞋子,穿起來真的很舒服,我再試了一雙小一號的,咦?原來Size40的更合我的腳!腳不只不會在鞋裡滑動,鞋底彎曲的地方也正好是姆指球的位置,督督好。我當晚就提錢去買了,加上現場僅有的紅色零度卡踏底板。這裡有個小插曲-晚上我載Daisy一起去車店買鞋子,我拿起那盒鞋子要結帳,老闆這時候問了一句「要不要試穿一下?」,我回說「下午有試穿過了,很合腳。」,我覺得很納悶,下午試穿的時候老闆不是也有看到嗎?怎麼還問?回到家裡開箱裝卡鞋底板試穿做調整時,我腦袋裡閃過一個念頭,於是我把箱子拿起來仔細看了一下標籤,果然是女版的卡鞋啊!! 原來老闆是對Daisy說要不要試穿看看!! 也難怪這雙鞋看起來會這麼...優雅。

 

 Gaerne是專門做機車靴子和自行車卡鞋的一家公司,在台灣的能見度很低,但是一級職業車手Cadel Evans可是穿他們家的鞋子拿下世界冠軍,相信品質有一定的水準。我選的這雙鞋是低階的公路車卡鞋,我的購物哲學是買東西不要求最高品質,高檔物品或許質感非常好,但是它通常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去保養和照顧,與其這樣,我寧願尋求中等價位中等品質,不堪使用就換新,如此一來,常有血拼和使用新東西的愉悅感,又不用費心照料,每一次使用新物品時又能增加經驗值,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更適合自己。

 
 *這雙卡鞋使用三條魔鬼氈來固定。鞋側有很多氣孔讓空氣進入鞋內。

 
 *驗明正身, MADE IN ITALY

 
 *鞋底是塑鋼材質,更高等級的卡鞋鞋底則是碳纖底,鞋底的刻度還蠻準的,卡踏底板固定在刻度零時,姆趾球剛好會位在踏板軸心。

 
 *後跟有一個止滑膠墊,高階款的後跟可拆卸更換。

 
 *腳跟處有著大大的G字,這絕對不是Girl的意思,不要誤會了。這裡也有排氣孔排出熱氣。

 
 *Size 40,這塊網狀布裡頭有軟墊,包覆住腳背,增加舒適度。

 穿上合腳的卡鞋後,踩拖拉時腳不會在鞋裡滑來滑去,再加上零度卡鞋底板,在抽車時有一種人車一體的感覺,還不賴。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拔刀爾山初體驗

 我第一次看到"拔刀爾山"這個名字是在車友小藍的網誌【純真年代】,它給我的印象是"在雲霧間漫游",車少路況佳是個"練車的好地點"。生肖屬好奇寶寶的我對這種有奇怪名字的地點(像是巴拉卡公路, 熊空和二叭子植物園)一向沒有抵抗力,就給他開了這個拔刀爾山中午回家吃飯團。
 
 6:00小江早餐店集合出發,路線圖: http://tinyurl.com/pull-blade,全長106公里。

 前一天午騎有氧團輕鬆騎完106後,我們到林口的艾祁單車晃了一下,老闆介紹說他們的義大利Gaerne卡鞋很好穿,我先試了一下Size41的鞋子,穿起來真的很舒服,我再試了一雙小一號的,咦?原來Size40的更合我的腳!腳不只不會在鞋裡滑動,鞋底彎曲的地方也正好是姆指球的位置,督督好。我當晚就提錢去買了,加上現場僅有的紅色零度卡踏底板。這次的拔刀爾團剛好可以做個測試。

  

 今天的陣容很龐大,竟然來了14個人-大龍、正哥(原攝郎)、光華小林、斌哥、阿寶社區車友3人、Taco、吉董、小白、阿寶、小芯拔、我、和小張。小芯拔打算在減重盃期限前來個奮力一搏,騎了他的登山車來跟我們跑,他減重的速度很驚人,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從78公斤減到72公斤,他希望這次騎完車能夠看到6字頭。XD

 小白和小張以適中的速度帶領著隊伍前進,這樣的強度騎起來很舒服,大概是巡曳的強度,在110縣道的心跳也都在160出頭。因為很輕鬆,還有人提議說要不要順便加碼個二叭子植物園呢。

  

 大約騎了25公里左右,我們在新店某處稍事休息,下一個休息補給點是20公里後的烏來。

  
  *插曲: 小張爆胎。

 進入新烏路的爬坡段後,憋很久的大家終於忍不住開始拉強度,不過也還好,過了坡頂後,大家遵守「上坡要快,下坡要慢」的準則,又都聚在一起,就這樣順順的到了烏來觀光大橋。

  
  *先頭部隊在橋尾合照,我當時在橋頭指路。
 
 大蘋果車隊曾經發起過一個烏來計時路線,起點是新烏路口的85度C,終點是烏來老街大樹,全長約14公里,可以參考消逝的浮雲這篇【里程資訊+坡度分析】新烏路。三十分鐘內就算不錯,我們今天到烏來大橋這13.7公里花了27分19秒,速度還不慢。 ^^

  

 再往前經過一段小陡坡後有一家全家便利商店,在這邊休息補給之後準備拔刀啦~。

  

 根據行前調查,拔刀爾山全長8公里,平均坡度是6.9%,6.9%的坡度我抓平均速度12-13km/h,大概37分鐘可以騎完。不過今天實際騎乘才知道它的坡度很不平均,是由好幾個短陡坡緊接著平路或極緩坡所組成,我照著腳出力的感覺慢慢騎,正哥可就慘了,他照我說的用13km/h來拼那些陡坡...。

  

  
  *距離: 7.6 km; 時間: 30:53; 均輸出: 197 watts; 均心跳: 171 bpm; 均速: 14.8 kph

 我這次爬拔刀爾山就順順騎不拉強度,反正今天是來湊時數練耐力兼減重,我邊騎邊感受換新卡鞋與新設定(增加Setback)後的不同出力方式,所以平均輸出不到200瓦,平均心跳也只有171下。

  

 攻克拔刀爾山之後,大家興奮的留下了這張拔刀照。

  
  很厲害的是這兩位騎著登山車跟我們趴趴造的車友,小芯拔你好樣的!!

  
  更厲害的是吉董,他整路掛大盤,最大飛輪也只有25T,不只這樣,以這樣的齒比光能騎完就已經很強了,他速度還很快!! 我完全跟不上他。 Orz

 我們下山後在原先那家便利商店做了一點補給,然後就一路騎回桃園,依計畫在十二點正回家吃飯。 ^_^



 今日記錄: 騎乘距離: 118 km; 騎乘時間: 4:21:53; 均速: 27.3 kph; 平均功率: 137 watts; 消耗熱量: 2147 k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