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跑步】從《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整理一下跑者村上春樹


 好吧,我必須承認我上次讀完《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這本書是在還沒開始跑全馬的時候,關於村上春樹只有每天跑個10公里這件事是愛偷懶的我用不準確的殘餘印象來催眠自己,催眠到自己信以為真。寫完古都馬心得後我把書找來翻了一下,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村上春樹不僅僅是每天跑步,他還有自己的一套訓練計畫,當然,其中包括了長距離訓練。而關於跑全馬比賽的心境描述,在歷經3場全馬洗禮的現在,我是邊看邊點頭「對對對!沒錯!真的就是這樣!」,於是我決定從頭再看一遍,順便做一下整理:



 村上春樹從1982年秋天開始跑步,當時他33歲,拋下一切打算專心寫作的他選擇跑步來鍛練體力以及維持身材,剛開始當然也是氣喘吁吁,跑了一段時間,參加過幾場短程比賽後,隔年6月村上想嘗試看看自己能跑多遠,繞皇居(可愛的日本插畫家高木直子也有在這裡練跑,看來是個慢跑聖地)跑了7圈共35公里,跑完自我感覺良好,於是7月應雜誌社邀請到希臘參加旅遊報導時,他挑戰從雅典跑到馬拉松,逆跑經典的馬拉松路線,這次不那麼正式的初馬花了他3小時51分,也讓他第一次體會到撞牆期的感受。

 之後他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全程馬拉松比賽,在四十幾歲巔峰期前,完賽時間都在3小時半左右,即便跑得不好,也有3小時40分。他可以說是天生的長距離跑者,心跳很慢,平常的心跳只有50下,跑了30分鐘也只會上升到70下左右,脈搏要到100下還需要全力跑。(這個數值真的蠻驚人的,我雖然平靜心跳也在50下左右,但是一旦開始運動就會急遽攀高,我輕鬆跑的心跳介於120到130間,賣力跑的心跳則會高到170到180下。這表示他的心臟很有力,肌肉運動的效率也超級好。)

 關於跑全程馬拉松的心境變化,我很喜歡他這段貼切的描述:『二十多次全程馬拉松,大概都經歷了同樣的心路歷程:30公里為止時想到「也許這次可以跑出不錯的時間」過了35公里時身體的燃料逐漸燒光燃盡,對很多事情開始生起氣來。最後變成「開著空油箱還繼續跑的汽車的那種心情」。不過跑完後經過不久,又把辛苦和不爭氣的想法,完全忘記,並堅定決心「下次要跑得更好」。』(這解答了我內心的疑問,我一直很好奇說當我訓練量足夠了之後,是不是就能輕鬆地跑完全程?原來還是會經歷這些痛楚啊!那這樣我要改變想法,既然不能避開痛楚,我應該要認命地接受它,與它共處。"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但是即使天生跑者如他,還是逃不過歲月的侵蝕,2004年(55歲)在日本的某場馬拉松,他在通過30公里後不久,大腿內側開始抽筋,距離終點前5公里受不了了,只能慢下來邊走邊調整,最後2公里才又開始跑起來。他歸咎練習量不足,『不像年輕時那樣隨便練都可以跑得不錯』他這樣感嘆著。
 
 於是隔年2005年11月6日的紐約馬拉松他打算重新振作,從5個月前就開始練跑:
 
 6月總里程260公里。每星期跑60公里,對他來說算是認真跑的程度。
 7月總里程310公里。每星期跑70公里。
 8月總里程350公里。每星期跑80公里。
 9月總里程300公里。調整期,從量的練習轉換到質的練習。找到時間就勤練長距離跑步,跑過兩次20公里及一次30公里。也開始練坡道。這段時間內也曾找按摩師做肌肉伸展。
 10月遞減期,每星期跑60公里。他買了一雙新跑鞋,打算花一個月的時間做適應。10月9日參加波士頓半程馬拉松作調整,輕鬆跑花了1小時55分。

 11月6日的紐約馬拉松,雖然他做了這麼充分的準備,但成績對他來說還是不理想,跑了4小時出頭;隔年2006年4月的波士頓馬拉松,他刻意減少練習量讓自己不要太緊繃,結果時間還是一樣。就這樣,這本書以不是典型振奮人心的"村上春樹在辛苦的訓練之後以超好的成績一雪前恥"這種HAPPY ENDING做為結束...。(這訓練量真恐怖,當初我認真準備太魯閣馬拉松,一個月最多也才270公里。但他比賽仍然表現不好,這就是歲月不饒人嗎?其實這個時候他已經57歲,我覺得能有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希望20年後的我還能夠像他這樣保持運動的習慣,加油!)






 *至於村上在1996年6月參加100公里超馬以及近年來夏季參加鐵人三項的部份,因為本人沒有打算參加超馬和鐵人三項,就容我先跳過吧。 XD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跑步】2012台南古都國際萬人馬拉松-府城巡禮

在痛苦的富邦馬拉松後幾天,仍揹著一身沉重的我看著螢幕上古都馬拉松即將額滿的消息,一咬牙還是給它按下報名鍵,一方面是因為曾聽正哥讚賞說古都馬拉松的路線有特別設計過,路線通過台南市區的著名景點,是實實在在的城市馬拉松,與本末倒置的台北富邦馬拉松刻意選在河濱自行車道來避免被市民罵是天壤之別;另一方面則是想藉著比賽來逼自己保持運動的習慣,一個月安排一個比賽剛剛好。

 然而只跑過兩場馬拉松的我不知道哪來的信心,竟然不把全馬比賽當作一回事,在富邦馬拉松之後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跑,這兩個月從來沒有進行過一次超過2小時(最多只有跑1個半小時)的LSD訓練,痞痞的我催眠自己說「你看看村上春樹,根據他的《關於跑步...》這本書,他只有每天跑個10公里左右,沒看到他有做什麼LSD訓練,他馬拉松還不是跑得很好。」。就這樣,我以最低標準-一週保持40-50公里的訓練量做訓練。由於天氣不好,不是太冷就是下雨,我懶得出門跑步,大部分的訓練是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完成。當比賽前幾天難得好天氣我出去三民公園慢慢晃了一圈做賽前減量訓練,回來後發覺股四頭肌隱隱發酸,我知道這次比賽不妙了。

 我跟Daisy前一天從桃園開車下來,順路到鹿港參觀燈會,然後到南鯤鯓代天府、七股鹽山、安平區、花園夜市走走逛逛,藉由到各地參加比賽來安排旅遊行程似乎是個不錯的休閒模式。

 

 這場比賽的起跑時間是6:00,出發時天都還沒亮,風大氣溫低冷得我直打哆唆,但我還是堅持不熱身,「待會要跑四個小時,嫌跑不夠嗎?」

 
 
 倒數後大家魚貫而出,這次比賽因為半馬已經額滿,Daisy只能在場觀賽,擔任加油和攝影的工作。

 
 *這次比賽的路線(點選看大圖)

 雖然我的體能狀態不是很好,但是我的心情在當時卻是輕鬆的,在已經有表現不好的心理準備下,我放慢速度邊跑邊觀賞路邊的景點,武廟、赤崁樓、孔廟...、林默娘公園...,我開始後悔沒有事前做好功課,因為無法辨認出所有的景點和瞭解他們的來由典故而感到可惜。我覺得台南市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個閱歷豐富的老人,隨便一個路邊不起眼的磚牆都可以娓娓道來一個跨越時空數百年的故事。

 過了四草大橋半馬折返點後,剩下全馬組的選手,也因為離開市區來到了空曠的郊區頓時覺得有點冷清,在沒有遮蔽物阻擋之下,風顯得更為狂妄,於是跑者們自動的依偎在一起成團或成列前進。過了不久,第一名的黑人選手從對向狂奔而來,也許是因為對手已經被遠遠拋在後頭,我看他臉不紅氣不喘,游刃有餘的跑著。

 在一個右轉後進入台南科技園區,折返的跑者漸漸增多,水站的設計並不是很優,都設在路肩的位置,以至於折返的跑者要插進去程跑者中拿水。

 折返後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是一位身著全黑勁裝的大姐,因為穿著的關係,我對她很有印象,我記得她的成績大約是四小時出頭一點點,而折返後才三分鐘不到就看到她,估計我的成績比四小時不會快到哪裡去。

 

 還有一個讓我感動的身影是這位阿公級的跑者,七十幾歲的他是各大比賽的常客,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他跑步,他駝著身子蹣跚的跑著,雖然看起來不快卻仍然超越了幾百位跑者,我查了一下他的成績,4小時45分,真是厲害。

 回到半馬折返點四草大橋的時間大約是3小時19分左右,離終點剩下5公里多,當時我還暗自高興肌肉還沒有疲乏。

 

 才過沒幾分鐘,前一天傍晚我和Daisy在逛安平區恰巧碰到工作人員擺設這個4公里的告示牌,我說「明天當我看到這個牌子的時候一定已經累翻了」,果然一語成懺,大腿的酸軟感覺在此時呈指數般的成長,放慢速度縮小腳步也阻止不了它。「出來混的,總是要還。」這陣子混太兇了,這就是報應。

 村上春樹說『如果我能有什麼墓誌銘,而且自己可以選擇字句的話,希望上面能這樣刻著:村上春樹/作家(也是跑者) 1949-20**/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我會記得這句話一輩子,因為我永遠沒辦法把這句話寫在我的墓誌銘上,更可恨的是,曾經用走的這件事,在我意志薄弱的時候伺機跳出來誘惑我,『反正你已經墮落過一次,再一次又何妨,又何妨,又何妨‧‧‧』,在我快要屈服的時候,看到前面的跑者開始往內線靠,市府大樓也出現在眼前,快到了,就再撐一下吧。

 

 

 

 這次陪我跑完全程的是這隻在地夜市買的電子錶,只要一百元,卻比幾萬元的iPhone更可靠,全程不罷工,還很搭衣服和鞋子的顏色呢。

 

 完賽時間是3:54:20,總名次: 377/1940 (19.4%),分組名次: 83/455 (18.2%)。在偷懶的情況下能跑這樣應該可以滿足了,至少沒有比冠希哥慢。但是聽到許多人在這場比賽破了個人記錄卻還是覺得很不甘心,這真是種奇妙的心情啊。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跑步】2011台北富邦馬拉松-體驗痛苦

 
 *恭喜阿昌初馬完賽

 我的太魯閣初馬在平順中完成,這證實了即使平凡如我,也能在照表操課的訓練下達到4小時內的成績。完成了這階段性任務的我,心裡好奇心又在蠢動─「如果不照表操課會有怎樣的結果?」「一開始拉速度和從頭到尾保持一樣的配速會有怎樣不同?」「補給做得好和不足,身體會有怎樣不同的反應?」我相信去觸碰自己的極限會讓我更了解自己,而我正打算這樣做。

 和往年一樣,台北富邦馬拉松像是一年一度的大拜拜,吸引了龐大的人群,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今年競賽組有4萬3千人,其中全馬組是創紀錄的5800人,加上在旁邊喊燒加油的人們,會場聚集了有12萬人,真是驚人。

 
 *Photo from 蘋果日報

 7點一到,所有競賽組同時起跑,我, Daisy以及一哥峰這次排得較前面,只慢了1分多鐘就通過起點,因為前面的人數不算太多,在仁愛路推進時並不用像去年那樣跳來跳去閃來閃去。我一開始就邁開步伐把速度拉起來,自我感覺是在綠區與黃區交界處,需要較深的呼吸卻還不到要張口喘氣的程度。這次我沒戴耳機聽報時,想省下iPhone的電源,在通過5km處時我瞥了一下時間,不到25分鐘,均速比12kph略快了一點,這樣的速度能撐多久?『讓我們試試看!這不就是今天的目的?』我心裡的聲音這樣說。

 0-10km: 50m13s, 11.95kph.

 
 *今年台北富邦馬拉松全程馬拉松的路線圖,大部分時間都是跑在河濱自行車道。

 進入河濱不久,一哥峰從我旁邊出現,他熱情地跟我打招呼。「你這樣速度不行啦」我原本以為他的意思是說這樣速度太快,後面會撐不住,後來才意會到他說的其實是我跑太慢。「這樣的速度能跑進4小時內嗎?」他沒戴錶,我瞥了一下iPhone「後面速度不要掉太多的話可以」,他前幾場馬拉松的成績大概在4小時20分左右(連合歡馬都沒有慢太多,這就比較奇怪。),聽到可以跑進4小時又有人聊天不會無聊,他立馬決定跟我一起跑,我們就這樣邊跑邊聊,說南道北。有人說慢跑是個跟自己對話的運動,但是跟別人對話也不賴啊。 :)

 10-20km: 51m30s, 11.65kph. (11.80kph)

 他狀況真的很不錯,他說他跑馬拉松會有兩次撞牆期,第一次會發生在20公里左右,第二次才是在30幾公里。當我超過20公里速度慢下來,大腿開始酸的時候,他突然冒出一句「呼,第一次撞牆期過去了,跑起來輕鬆多了。」,我嚇了一跳,一哥果然是一哥,厲害!

 20-30km: 53m28s,11.22kph. (11.60kph)

 過了30公里,我的大腿越來越重,腳底有起水泡的感覺,每2.5公里的水站海綿站對我來說像是沙漠中的綠洲,讓我有藉口可以慢下來休息。隨著里程的推進,我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於是揮揮手叫一哥先走不要等我。疲累的我翻看iPhone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我不斷地推算完賽的時間,以10kph的速度持續下去會在四小時內完賽嗎?會比上次太馬的記錄快多少?如果現在放棄了,用6kph的速度來走路又會在4小時幾分完賽?現在的速度是多少?換成小碎步的跑法又是多少?還有10kph嗎?我彷彿可以體會到電影《127小時》裡受困男主角那快要崩潰的狀態。

 當時我也問自己,我為什麼快跑不動了?是腳底磨擦的痛嗎?是水泡的痛嗎?關節韌帶哪裡受傷了嗎?不是,這樣的痛應該不至於影響速度,只會影響姿勢吧;是心肺沒辦法維持了嗎?我想不是;真的有哪裡痛嗎?仔細想想好像沒有哪個部分是真的痛到不行。於是我催眠自己『其實沒有哪裡痛,只是你不想跑而已。』,但是催眠效果只持續了出補給站的那幾分鐘,曇花一現後我又被打成原形,變成小小小碎步跑。要形容的話,我感覺到的不是那種明顯的痛覺,而是深層的酸軟無力感,我想是肌肉疲乏後給大腦下達休兵的指令,要我不要再操它了。這是撞牆期嗎?我很懷疑,因為碰到撞牆期只要把牆撞破了就海闊天空,而這疲乏像是肌耐力不足,不休息不會好。

 進入基隆路地下道里程來到40公里,剩下最後2.2公里,iPhone和數著剩下幾百公尺幾百公尺饅頭的我同時宣告放棄,它沒電我沒力,我慢下來用走的,垂著頭像是隻鬥敗的公雞。走出地下道我聽見旁邊的加油阿姨加油時猶豫了一下「大桃園...加油!」她大概是看出我已經沒力,不好意思殘忍地要我再拼下去,我回報她一個苦笑和謝謝的手勢,重新慢慢地跑了起來。慢慢地從信義路右轉光復南路再轉回仁愛路,我看到了終點的拱門和兩旁圍觀的人群,我勉強擠出職業的笑容,想說過程再怎麼不堪,至少最後也要帥帥的,呵。

 30-42.2km: 1h16m50s, 9.5kph. (10.9kph)

 

 

 

 
 
 總名次: 709/4392 (16.1%)
 分組名次: 194/1133 (17.1%)

 
 *30km之後就爆炸了...。

 
 *結果一哥峰這次跑出3:46:23的個人最佳記錄,一次進步了30分鐘,這才是他的實力嘛!

 

 
 *Daisy這次終於有終點前照片了。 ^_^


 相關閱讀:
  

**這真是個難得的痛苦體驗,人生能有幾次這樣的經驗呢?想著想著這苦也變得甜了。完賽後的我舉步維艱,很難想像剛才還能夠跑得起來,拿到便當坐下來要吃的時候我的腹肌抽筋了,壓著那塊痙縮成硬塊的腹肌,當時趕緊做伸展的我覺得又痛又好笑。也許是我賽前立姿滾輪玩太兇的關係吧,立姿很容易受傷,建議大家玩跪姿滾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