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爬文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爬文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跑步】從《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整理一下跑者村上春樹


 好吧,我必須承認我上次讀完《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這本書是在還沒開始跑全馬的時候,關於村上春樹只有每天跑個10公里這件事是愛偷懶的我用不準確的殘餘印象來催眠自己,催眠到自己信以為真。寫完古都馬心得後我把書找來翻了一下,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村上春樹不僅僅是每天跑步,他還有自己的一套訓練計畫,當然,其中包括了長距離訓練。而關於跑全馬比賽的心境描述,在歷經3場全馬洗禮的現在,我是邊看邊點頭「對對對!沒錯!真的就是這樣!」,於是我決定從頭再看一遍,順便做一下整理:



 村上春樹從1982年秋天開始跑步,當時他33歲,拋下一切打算專心寫作的他選擇跑步來鍛練體力以及維持身材,剛開始當然也是氣喘吁吁,跑了一段時間,參加過幾場短程比賽後,隔年6月村上想嘗試看看自己能跑多遠,繞皇居(可愛的日本插畫家高木直子也有在這裡練跑,看來是個慢跑聖地)跑了7圈共35公里,跑完自我感覺良好,於是7月應雜誌社邀請到希臘參加旅遊報導時,他挑戰從雅典跑到馬拉松,逆跑經典的馬拉松路線,這次不那麼正式的初馬花了他3小時51分,也讓他第一次體會到撞牆期的感受。

 之後他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全程馬拉松比賽,在四十幾歲巔峰期前,完賽時間都在3小時半左右,即便跑得不好,也有3小時40分。他可以說是天生的長距離跑者,心跳很慢,平常的心跳只有50下,跑了30分鐘也只會上升到70下左右,脈搏要到100下還需要全力跑。(這個數值真的蠻驚人的,我雖然平靜心跳也在50下左右,但是一旦開始運動就會急遽攀高,我輕鬆跑的心跳介於120到130間,賣力跑的心跳則會高到170到180下。這表示他的心臟很有力,肌肉運動的效率也超級好。)

 關於跑全程馬拉松的心境變化,我很喜歡他這段貼切的描述:『二十多次全程馬拉松,大概都經歷了同樣的心路歷程:30公里為止時想到「也許這次可以跑出不錯的時間」過了35公里時身體的燃料逐漸燒光燃盡,對很多事情開始生起氣來。最後變成「開著空油箱還繼續跑的汽車的那種心情」。不過跑完後經過不久,又把辛苦和不爭氣的想法,完全忘記,並堅定決心「下次要跑得更好」。』(這解答了我內心的疑問,我一直很好奇說當我訓練量足夠了之後,是不是就能輕鬆地跑完全程?原來還是會經歷這些痛楚啊!那這樣我要改變想法,既然不能避開痛楚,我應該要認命地接受它,與它共處。"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但是即使天生跑者如他,還是逃不過歲月的侵蝕,2004年(55歲)在日本的某場馬拉松,他在通過30公里後不久,大腿內側開始抽筋,距離終點前5公里受不了了,只能慢下來邊走邊調整,最後2公里才又開始跑起來。他歸咎練習量不足,『不像年輕時那樣隨便練都可以跑得不錯』他這樣感嘆著。
 
 於是隔年2005年11月6日的紐約馬拉松他打算重新振作,從5個月前就開始練跑:
 
 6月總里程260公里。每星期跑60公里,對他來說算是認真跑的程度。
 7月總里程310公里。每星期跑70公里。
 8月總里程350公里。每星期跑80公里。
 9月總里程300公里。調整期,從量的練習轉換到質的練習。找到時間就勤練長距離跑步,跑過兩次20公里及一次30公里。也開始練坡道。這段時間內也曾找按摩師做肌肉伸展。
 10月遞減期,每星期跑60公里。他買了一雙新跑鞋,打算花一個月的時間做適應。10月9日參加波士頓半程馬拉松作調整,輕鬆跑花了1小時55分。

 11月6日的紐約馬拉松,雖然他做了這麼充分的準備,但成績對他來說還是不理想,跑了4小時出頭;隔年2006年4月的波士頓馬拉松,他刻意減少練習量讓自己不要太緊繃,結果時間還是一樣。就這樣,這本書以不是典型振奮人心的"村上春樹在辛苦的訓練之後以超好的成績一雪前恥"這種HAPPY ENDING做為結束...。(這訓練量真恐怖,當初我認真準備太魯閣馬拉松,一個月最多也才270公里。但他比賽仍然表現不好,這就是歲月不饒人嗎?其實這個時候他已經57歲,我覺得能有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希望20年後的我還能夠像他這樣保持運動的習慣,加油!)






 *至於村上在1996年6月參加100公里超馬以及近年來夏季參加鐵人三項的部份,因為本人沒有打算參加超馬和鐵人三項,就容我先跳過吧。 XD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跑步】筆記:長跑的水分和燃料的補給策略

這次太魯閣馬拉松我報名了全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至少要跑個四五個小時,補給是很重要的,剛好RunKeeper粉絲頁提供了這樣一個訊息,就來做個筆記吧:


長跑的水分和燃料的補給策略:

 不管你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覺得自己多麼有活力,隨著里程數的增加,你仍然需要做補給。

 長跑時需要吃哪些東西呢?有幾點必須考量:
 1.訓練的時間
  需要跑超過一個小時嗎?
 2.你的腸胃好嗎?
  你的腸胃消化耐受度如何?
 3.攜帶方便性
  儘管我很愛吃Pizza,但是我在跑步的時候找不到地方放... :)
 4.味道如何?
  你在沙發上覺得美味的食物,在跑步的時候也許不這麼覺得。
 5.必需性
  要涵蓋基本的需求-碳水化合物、鈉、水分。

 試誤學習法能夠幫你找出2,3,4點的答案,但是科學能夠根據第1點(訓練的時間)來告訴你第5點-你需要多少的營養。

 跑步時間:小於1小時

  你需要什麼:

   如果你在訓練前吃過合適的小東西,跑步中就不需要怎麼補充。拿個水在手上(溫水)就夠了,但是一個小時內的訓練基本上不會耗盡你的燃料。


 跑步時間:1到2小時

  你需要什麼:

   碳水化合物:30-60克/小時(或是大約0.705克/公斤體重)

   水分:400-800cc/小時。為了得到更準確的估算,可以做流汗速度測試,在訓練前後秤體重來判斷是否自己達到了自己的水分需求。維持在自己的"補水區間(hydration zone)"-在此區間內你能有最佳的表現-不要讓水分流失超過2%體重,也不要補太多水以至於超過原有體重。

   鈉:因人而異,但是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建議運動超過1小時的人每補充1升的水需要同時補充500-700毫克的鈉。然而,也有人建議每公升的水或是每做1小時激烈運動要補充500-1000毫克的鈉。

  食物和頻率:

   碳水化合物:每20-45分鐘吃一次

   水分:不要一次喝很多,試著每15分鐘喝個100-200cc


 跑步時間:超過2-3小時

  你需要什麼:

   水分和碳水化合物的策略跟上面一樣。

  對於超過2小時的中等及高強度的訓練,葡萄糖與果糖以2:1的比例補充,會比單獨補充葡萄糖要更快速作用在肌肉上,會有更好的表現。訓練中每小時補充45-90克,同樣地,要少量多次的補給。


 重點:

  1.吃與喝要早一點、多次一點、注意一點,不要忽略了你的營養需求。

  2.長跑比賽前要在訓練中練習補給。

  3.水分和燃料需要試誤學習-找出對"你"來說什麼是最好的方式。


--
重點看來只有那幾個紅字,下次做LSD訓練的時候可以試試看。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訓練小筆記:Power Profile 各等級的標準

 我今天終於鼓起勇氣來進行功率基礎測驗的第一個部分,因為這種短時間衝刺一向不是生性愛偷懶怕操勞的我的強項。結果做出來的數值還真的難看啊:

 Peak 5 secs: 517 watts, 157 bpm, 142 rpm. (*這測驗只有30秒衝刺, 不是全力衝5秒. 另外, 我們可以看到像這種極短時間衝刺, 心跳完全不具參考價值)

 Peak 30 secs: 452 watts, 168 bpm, 134 rpm.
 Peak 1 min: 363 watts, 176 bpm, 104 rpm.
 Peak 5 mins: 252 watts, 170 bpm, 98 rpm. (5分鐘測驗是先做的, 所以心跳較低)


 Training Peaks的訓練分析程式 WKO+提供一個方便的功能,會自動幫你找出各時間點最佳的(功率/體重)數值,再帶入表格看自己的程度落在哪兒:

 
 *四欄分別為5 secs, 1 min, 5 min, 和 1 hr的"功率/體重". (點選看大圖)

 狠慘啊,5秒和1分鐘的那兩格完全看不到黃條,比一般沒有訓練的人還差...,短距離衝刺我真的超差的...。


 我們來換算一下,如果要達到Fair等級,四個時間的功率/體重數值各為: 12.62, 6.67, 3.26, & 2.66. 以我目前體重62kg來代入,為782, 414, 202, & 165,5秒衝刺至少要782瓦才能算是有在訓練,414瓦也要能維持1分鐘才行。

 那Moderate等級呢?14.25, 7.36, 3.88, & 3.20. 算出來的結果是: 884, 456, 241, & 198瓦. 而上次在攝郎家大家測試最大功率輸出時,碼錶記錄到的最大功率是80公斤的藍鳥俠吉董踩出來的875瓦,要我維持5秒的884瓦輸出,不如讓我死了吧...。




 有了這個參考數據,下次一分鐘測試時我要盡量保持在414瓦以上。我想應該不會那麼慘吧,輸給沒有練過的人... Orz...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你的有氧耐力練得如何?

 最近胖胖問我說, Tony建議他要練有氧耐力, 一個禮拜三次, 每次用有氧強度連續騎乘兩小時以上的時間, 有這個需要嗎?

 胖胖你可以讀一下這篇文章: Aerobic Endurance and Decoupling, by Joe Friel

 大意是說基礎期在訓練計畫中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 基礎如果打得好, 接下來訓練肌耐力, 無氧耐力, 和爆發力就會事半功倍. 而基礎期的訓練中, 最要緊的是有氧耐力, 有一種訓練法叫作LSD (Long Slow Distance), 意思是用低強度來跑長距離. 但是最近的趨勢建議是用中等強度, 也就是稍微高於有氧閾強度(AeT)來進行訓練.

 AeT的強度大概是多少呢? 有功率計的話, 抓55%-75% FTP. (左補充: 沒有功率計的話, 抓83%-89%乳酸閾值心跳, 也就是鐵人三項聖經裡頭的Zone2; 如果連自己的乳酸閾值心跳都不知道的話, 就抓75%-80%個人最大心跳吧)

 當你持續同個強度的騎乘, 心跳會逐漸爬升, 這個爬升的趨勢在你有氧耐力提升之後會變得比較緩和. 平常騎乘時強度和心跳會呈現平行的關係(當你用力騎的時候, 心跳會加速)我們稱作是"配對"(Coupling), 而在固定強度或固定心跳訓練時, 另一個變數(心跳或強度)會隨著時間逐漸變化, 這種情形我們就稱為"非配對"(decoupled). 出現強烈的非配對情況表示有氧耐力很差.

 所以作者設計出一種計算非配對的方法, 就是把記錄分成前半段和後半段, 計算前後段的(平均功率/平均心跳), 再算出這兩個值的變化率, 就是非配對率.

Determine power-heart rate ratio for first half of ride: Power average = 180 watts, Heart rate average = 135 bpm. First half power-heart rate ratio = 1.33 (180 / 135)

Determine power-heart rate ratio for second half of ride: Power average = 178 watts, Heart rate average = 139 bpm. Second half power-heart rate ratio = 1.28 (178 / 139)
Second half ratio minus first half ratio = 0.05 (1.33 - 1.28)

Remainder divided by the first half ratio = 0.038 (0.05 / 1.33)
Decoupling rate is 3.8%


 有氧耐力訓練的目標是達到非配對率小於5%. 至於要以多少持續時間來計算呢? 這就要看你計畫參加的比賽的時間長度. 比賽時間如果是2個小時, 就用2小時來計算; 如果超過4個小時, 就要以4個小時來計算. (不包括暖身和緩和時間)

--
 胖胖, 你沒有功率計也沒關係, 如果使用滾筒或磁阻式訓練台, 因為速度和阻力的關係是線性的, 所以我們可以用平均速度來取代平均功率做計算. 那如果是用液阻式練習台呢? 那就想辦法控制速度讓前後段的平均速度一樣吧. :P

 胖胖加油!! 有空我也來測試一下. ^_^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我不是要你敗-「使用Power Tap來訓練」

功率 & 功率的測量

 功率的定義:
  • 功率簡單的來說,就是你在一定的時間內所做的功或能量,以瓦特做為測量的單位。
  • 如果是以秒做為時間單位,功或能量一般都是用焦耳來描述。所以,1瓦特等於每秒鐘1焦耳的功,而100瓦特就等於每秒鐘做100焦耳的功。
  • 參考值: 1馬力等於746瓦特, 也就是每秒鐘746焦耳。相對來說,職業單車選手,像是Floyd Landis,400瓦特以上的功率輸出只能維持三十分鐘。

 功率的測量:
  • 在單車上,功率能夠以”作用在踏板上或花鼓上的施力或扭力”乘上”踏板或花鼓的速度或角速度”來測量。所以在單車上的功率輸出簡單的說,就是看你用多大的力道去踩踏板以及用多快的速度來踩踏。為了產生更大的功率,你可以踩用力一點或是踩快一點。
  • Power Tap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後花鼓內的應變規(strain gauges)來測量力道以及測量花鼓的轉速。
  • 在單車上,功率也跟你的速度以及所有阻止你前進的力量有關,像是空氣力學上的阻力(風)、重力阻力(坡度)、滾動阻力(輪胎的質料及壓力)、以及活動零件的阻力(鍊條及培林)。
  • 簡單來說,你的功率輸出越大,你的速度就越快。
  • 然而,有一個重點要記住: 兩個不同的人能夠以不同的功率輸出來達到同樣的速度,這是因為兩者在體重車重以及空氣力學上的差異。例如說: 體重重的人比起體重輕的人需要更大的功率來維持15mph的速度爬坡。以空氣力學較佳的姿勢騎乘也會比空氣力學較差的姿勢需要較少的功率來達到同樣的車速。Power Tap也能夠用來模擬風洞測試以評估空氣力學的拖曳。
 功率&能量:
  • 由於功率只是在某個時間內所測量到的能量,如果你知道某段騎乘時間的平均功率輸出,你就能算出你這段騎乘所使用的總能量。Power tap在騎乘中會持續地紀錄輸出能量總和,而能量是用千焦耳(Kj's)來表示,一個千焦耳等於一千焦耳。
  • 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來描述能量。千焦耳是機械學上對於能量的表達方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典型都是用熱學上的方式來描述能量,像是燃燒某個數量的食物會有多少熱量的產生。因此,我們一般討論能量都是以我們能吃多少大卡的食物來思考。
  • 為了理解你要燃燒多少大卡的熱量才能輸出某個千焦耳的能量傳遞到單車上,我們要先知道1大卡等於大約4千焦耳(4.184)。所以如果你想在單車上輸出1000千焦耳能量,你實際上會傳遞大約250大卡的能量給後花鼓。但是這並不表示說你燃燒了相當於250大卡的食物。這是因為騎車的時候,一般人只有低於四分之一(25%)的效率。這個意思是說如果你騎車的時候燃燒了1000大卡的食物,只有大約250大卡能夠傳遞給花鼓來讓單車前進。其餘的能量則是以熱的型式浪費掉了。所以,很巧合的,Power Tap所測量到的1000千焦耳能量相當於你身體燃燒1000多大卡
  • 在環法賽裡一個典型的五小時站,普通車手能夠輸出接近4000千焦耳的功並燃燒大約4000大卡的能量。相對的,外科醫學會目前建議一般美國民眾每個禮拜要累積1500大卡的運動來維持健康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想要參加環法賽,試試看在5小時內做出4000千焦耳的功。如果你想要保持健康,只要試著在一整個禮拜內做出1500千焦耳的功。

測量功率及能量的重要性:

 刺激 vs. 反應:
  • 訓練的基本原則: 每個人的訓練負擔(或稱作訓練刺激)和適應反應(表現)之間,具有一個明顯的關連性。最先由德國的生理學家Hans Selye所構想出,這種"刺激-反應"的關連性是一個倒U的曲線,太少或太多的刺激(訓練負擔)都會造成不理想的表現。簡單的說,如果你不訓練,你不會進步,但是如果你訓練得太多,你可能會有垮掉的風險,這將會影響你的表現。
  • 當你已經有"過少或過多的壓力會影響表現"的觀念,決定最適合或最完美的訓練量是運動員和教練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會這麼困難的其中一個理由是: 直到現在,能夠簡單測量訓練刺激的工具和科技在耐力型運動(像是單車運動)這個領域還不存在。風、地形和製圖(?)的變異性讓速度和距離在測量訓練負擔上具有不一致性。
  • 因為功率輸出在訓練刺激(或強度)的測量上具有絕對性與客觀性,Power Tap科技的出現讓準確量化訓練及競賽中個人的訓練負擔成為可能。
  • 力量型運動員在健身房能測量他們實際舉起的重量,同樣的,單車選手也能夠在騎乘中測量他們實際產生的功率,而不是靠個人反應(這有可能代表實際的負擔,也有可能不行)。

 功率(刺激) vs. 心跳(反應)
  • 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功率輸出的測量都是靠昂貴的單車功率計(ergometer)。功率計的發明讓研究"騎乘單車和功率量測"成為研究運動生理學最常使用的模型之一,測量功率輸出(直到最近)成為實驗室裡的獨門領域。
  • 在實驗室中,功率輸出和心跳反應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線性關係。也就是說,當功率輸出在受控制的實驗室環境下逐漸增加,心跳也以可預測的趨勢增加。正因為實驗室裡功率與心跳的這種強烈關連性,心跳成為在實驗室外的現實環境中一種普遍測量運動強度的指標。然而,前提是心跳和功率輸出的關連性在實驗室外也是相同的。
  • 不幸的,我們現在知道在實驗室外存在有許多因素能夠改變功率輸出與心跳間的關連性。這些因素包括了脫水、熱壓力、功率輸出突然的增加或減少、疲乏、個人體適能狀況的改變、以及競賽的興奮感。
  • 所以,心跳並不是一個好的預測訓練刺激或功率輸出的工具,特別是在功率輸出會有劇烈變化的競賽場合中。但是這並不是說心跳反應是不重要的,這只是表示我們不要把心跳反應與真正的刺激做混淆。功率是實際的運動刺激,而心跳只是眾多生理反應的其中之一。
  • 在過去,心跳被用做運動刺激的主要測量方式,讓基本訓練原則"刺激-反應"變成了"反應-反應"關係。藉由同時監控功率以及所引發的心跳反應,我們第一次能夠同時追蹤真正的運動刺激和重要的生理反應。這讓我們可以更好追蹤運動員對於訓練的短期及長期反應。例如,單次騎乘內,同樣的功率輸出卻需要更高的心跳可能是脫水或疲乏的徵兆,而經過一年的訓練之後,同樣的功率輸出卻只需要較低的心跳代表的是體適能的增加,是一個好現象。
  • 功率並不是唯一的測量指標,而心跳也不是一個可怕的測量指標,他們只是代表兩個不同的事情。兩者的價值在知道相對關係後大大的增加了。例如,某一天你可能會注意到你的心跳在100瓦特輸出時相當高,這讓你覺得很糟。一個禮拜後,你也許會發現你的心跳在100瓦特輸出時有明顯的降低,這讓你覺得很愉悅,表示你的體適能進步了。
 功率輸出提供了客觀的迴饋:
  • 在訓練及競賽中監測和評估功率輸出提供了關於個人表現最客觀和及時的迴饋。不管你是奧運選手或只是想要減個幾磅的體重,準確而可信賴的迴饋是任何訓練計畫中很重要的部份。
  • 舉例說明: 熱能能夠靠溫度計來測量,同樣地,功率也能靠功率計來測量。用此來比喻: 如果你想要烘焙一個派,而你卻不知道溫度,你可能透過試誤法最終還是可以知道說烤箱要多熱才能夠烘焙出一個完美的派。然而,如果你有一個簡單的工具,像是溫度計,提供你直接和立即的迴饋,烘焙派的學習曲線將會快速很多。同樣的,利用客觀的測量法像是功率輸出來瞭解你自己對於訓練的反應,讓訓練不需要靠猜測,因為這是直接、一致性的、以及立即的迴饋。

靠功率訓練

 基本原則沒有改變-
  • Power Tap並沒有改變訓練的本質,它只是讓你能夠量化以及實際執行訓練原則,而這個在過去都只是理論上的架構而已。
  • 如果你想要進步的話,你仍然需要努力訓練。但是你也能夠靠著運用基本訓練原則(這在之前沒有功率的情況下是很難去運用的)來做聰明的訓練。

 專一性(獨特性):
  • 有一項基本訓練原則是: 訓練必須要盡可能的專一於競賽的需求。這是說你的訓練項目必須重現部分或是整個可能在競賽中發生的情況。
  • 在Power Tap科技發明之前,我們只能夠同時用許多變數(像是持續時間、地形、特性、以及速度)來描述訓練項目的需求。
  • 今天,我們能夠使用Power Tap來真實地測量比賽的不同面向,像是平均功率輸出、總能量需求、以及在不同強度範圍所花的時間。我們接著能夠使用這些資訊來開發更好的訓練策略並監控是否我們的訓練是專一於我們比賽的目標。
  • 功率幫助運動員達成獨特的訓練目標以對於競賽中有所助益,同樣地,監控功率輸出也能幫助一般民眾來達成特定的健康或體適能目標。例如,每磅的脂肪含有3500大卡,如果你想要減重,大部份醫師會建議你每個禮拜不要減超過1磅的重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需要減少每天500大卡的食物攝取,或是每天經由運動多消耗500大卡的熱量。因為單靠節食會造成肌肉量的減少,因而降低你的新陳代謝,進一步傷害你的健康,大多數的醫生以及生理學家會建議你靠運動來消耗這些多餘的卡路里。使用Power Tap,你能夠非常專一性地每天騎車消耗至少500大卡。如果你的身材不好並且很嬌小,消耗500千焦耳可能會花掉你2小時的時間。如果你很大隻而且身材很好,這可能只需要你一個小時的時間。無論如何,你都能夠以獨特的訓練計畫來達到某個獨特的目的。
 週期化訓練:
  • 另一個基本訓練原則是週期化訓練的觀念,這指的是訓練期(超載)與放鬆期(恢復)間的平衡。
  • 基本上,為了讓身體適應,訓練的刺激要比最近所經歷的強度更強(這個觀念我們稱作"超載")。同時,任何超載期都需要跟著一個休息期或恢復期來讓身體療癒而茁壯。
  • 如果正確的執行,經過一段時間後一個人的訓練負擔看起來會非常類似一個成功公司的股市曲線圖。儘管週期性的高低起伏,個人能承受的訓練負擔是持續成長的。
  • 在單車騎士能夠使用功率來準確地監控訓練之前,創造適當的週期化行事曆是非常困難的。之所以困難,是因為這就像是不穩定的經濟結構一樣,評估股值的趨勢或是一個人的訓練負擔只能靠猜測的。
 個人化訓練:
  • 對於某人運作良好的訓練計畫對於另外一個人可能並不可行,這個觀念我們稱作個人化而這反映了每個人獨特的基因屬性。
  • 因為每個人對訓練的反應有所不同,為了能達到設定的健康或表現目標,針對每個人自己訓練的反應來建立技巧及策略是很重要的,而非直接採用別的團體或他人所建立的策略。
  • 由於Power Tap提供了個別使用者非常科學化的準確度,使用Power Tap讓你能夠理解某個訓練計畫如何影響你的表現,而非直接採用為了其他人所建立的訓練計畫。

--
 邊閱讀手冊就順手把它翻成中文,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對於使用功率訓練有興趣的車友,可以去買個Power Tap來玩玩。Power Tap公司,我有幫你打廣告喔。)

 他另外還有個表格我覺得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筆記: 建立個人年度訓練計劃

 最近心血來潮上網買了本"鐵人三項訓練聖經",真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看著看著覺得建立個人年度訓練計劃的這個部份怎麼這麼熟悉,原來我以前就有爬過相關的文章,是由一名愛單車的前輩所整理的,他現在應該還在國外唸書,唸書之餘還不忘練車呢。


4/28 建立個人年度訓練計劃-運動測試與自我檢定

5/5 建立個人年度訓練計畫之二-競賽能力分析

5/12 建立個人年度訓練計畫之三-訓練計畫擬定

5/19 建立個人年度訓練計畫之四-訓練活動介紹與日誌寫作


 這些內容是從同個作者寫的"單車聖經"所整理出來的,跟我這本"鐵人三項訓練聖經"的內容大同小異,甚至因為只專精在單車方面,所以內容更加詳細,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距離阿里山賽還有十七週的時間,我試著排了一下訓練計劃,這週開始是基礎期,基礎期的菜單強度很低,真的能夠有訓練的效果嗎?我雖然存疑,但是這個訓練法有這麼多選手背書,應該真的很有用吧?我先試試看囉。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筆記: 肌肉疲乏

 肌肉疲乏(就是指產生力量及能量的能力下降)的現象在高強度運動時很容易發生,而且肌肉無力的情況可能會持續數天或者甚至數個禮拜之久。解釋高強度運動影響肌肉表現的機轉有很多種,因為高強度的運動牽涉了多個器官系統、組織及細胞。

  在肌肉細胞的層面來說,為了滿足肌肉細胞的激發及收縮所需要的能量,ATP的消耗呈現戲劇化的增加,而為了維持ATP的濃度,細胞開始了高能量的磷酸根轉 移、醣解、及氧化磷酸化。隨著高強度運動的持續,ATP產生的速度已經不能趕上ATP的消耗速度,而ATP的減少造成了許多代謝副產物的累積,像是氫離 子、無機磷酸化合物、AMP, ADP, 以及IMP. 有些副產物被認為會阻礙Na+/K+平衡,Ca2+的循環,以及肌蛋白的交互作用,這造成了肌肉的疲乏。停止運動以及細胞能量的供給恢復正常後,肌肉力量 就能迅速回復。這種類型的肌肉疲乏我們稱之為代謝性的肌肉疲乏。

 反覆的高強度操練也會造成細胞內肝醣的用盡。由於肝醣是維持醣解及氧化磷酸化的基本燃料,當細胞內的原料消耗掉之後,肌肉就會明顯的產生疲乏的現象。

  高強度的運動也會因為應力太強而造成內部結構的損傷,導致非代謝性的肌肉疲乏及無力。這種類型的傷害在肌肉進行離心運動時最明顯,它的特徵是在沒有代謝問 題下發現肌纖維走向的混亂以及肌肉組織架構的破壞。高應力造成肌肉損傷的機轉以及同時伴隨代謝問題時對於損傷的加重程度目前都還不清楚。因為高強度運動需 要廣泛及頻繁的使用同一協同運動的肌肉裡頭的肌肉纖維及運動元,所以一旦發生肌肉疲乏,就沒有什麼彌補的方法來維持表現。

 為了避免肌肉疲乏,我們需要仔細的研擬訓練計畫,好讓細胞激化及收縮、肌肉組織、以及代謝系統不僅能適應高強度運動時所造成的細胞內環境的改變,也能藉由訓練減少這些改變的程度。

參考資料: Mechanisms of muscle fatigue in intense exercis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Volume 15, Issue 3 May 1997 , pages 247 - 256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筆記: 兩種不錯的訓練法.

Tabata間歇訓練:

 Tabata間歇訓練法是由一名醫生所設計,他的研究項目是比較"短時間高強度間歇訓練"與"長時間中等強度的訓練"間的差別。Tabata設計的間歇訓練法是20秒的高強度搭配10秒的休息,重覆8-10回合。Tabata醫生的研究成果顯示這種間歇訓練法能同時有效地促進有氧及無氧代謝系統。

 這個訓練法的關鍵在於極高強度的負荷及極短的恢復期,恢復不完全會造成氧債的增加,能夠訓練身體提升運用氧氣的能力。在六個禮拜、每禮拜五次的實驗後,VO2max增加有13%,有氧能耐則增加了14%,無氧能耐也增加了28%。這個成果還是一天包含暖身和緩和在內只花了僅僅20分鐘所得到的成果呢。

這20分鐘的訓練方式是:
 20秒高強度/10秒輕鬆踩,重覆10次。(你會感覺這五分鐘就像是在地獄一樣)
 接下來輕鬆踩5分鐘後再做一套。

 強度要有多高呢?如果你是新手或很久沒練車,就以八成的腳力來踩。如果你平常就已經有規律的訓練,那麼就以全力來踩,不要保留,要把每一次的間歇當做是這系列的最後一次來踩。

 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只做一套,當你體能增加後,可以多做幾套。

4x4間歇訓練:

 挪威的學者Hoff & Helgerud發現,比起長時間低強度的訓練,多次的高強度訓練更能增加心臟的輸出。Hoff & Helgerud實驗所使用的是4x4間歇訓練法,這訓練法是做四次、每次四分鐘的高強度訓練,強度介於85-95%最大心跳,中間夾雜三到四分鐘低強度的休息。這訓練法的目的是快速增加VO2max,而VO2max對Hoff & Helgerud來說,是耐力的決定因素。

 這個訓練的理論基礎是心臟在最大心搏量時會承受很大的剪力。為什麼設定訓練時間為四分鐘呢?因為心臟在高強度下要達到最大心搏量需要兩分鐘以上的時間,所以你必須維持這個強度久一些以達到最大的訓練效果。但他們也發現到如果要維持訓練時間在四分鐘以上,訓練強度也會跟著掉下來,訓練效果也就不好。

 這兩名學者讓運動員連續幾天只做4x4間歇訓練(14天內做了18次之多),然後接下來2-4個禮拜減少訓練量以利恢復。結果發現每次訓練平均能有0.5%的進步。

 而對於那些原本就在進行高度訓練的運動員來說,實驗過後VO2max也有很大的進步,增加有10%之多。

 暖身15-20分鐘。
 4min的高強度訓練, 迴轉速: 100-110rpm。
 4min恢復期。
 重覆4-6次。
 緩和10-15分鐘。


參考資料: Top 5 workout for increasing performance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筆記: 有效訓練的關鍵原則

 想要騎快,你必須增加訓練強度,如果想要騎久,你必須要騎久一點。你不能同時做到兩種訓練,所以你要如何訓練呢?

增加訓練強度比起延長訓練時間能讓你騎得更快

週期化

 要準備一場比賽必須要具備多種能力和技巧,所以要根據不同的訓練目標來排定訓練計畫的先後,以期在比賽時達到巔峰狀態。

 即使你只有兩種訓練計畫,也要每三到四個禮拜交替實施,這樣你能得到更大的進步,因為你的身體很容易適應同一種訓練模式而停止進步。混合訓練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避免心理上的疲乏,重覆做一樣的訓練很容易讓人覺得無聊。

逐漸增加負擔

 
你要持續變強就必須每個禮拜增加強度,這是很簡單的觀念但大部分的人實際上卻忽略了。這不代表一定要增加訓練時間。我們的訓練時間有限,所以增加間歇的次數、提高瓦數、或減少恢復時間都是不錯的方式。

訓練等於操練加上恢復


 你並不會在車上變強,變強的時間點在於訓練過後幾天當你的身體從壓力中恢復時。操練太多而沒有休息跟太多休息而沒有操練一樣慘。

 有一些快速恢復的小撇步-
  • 一個禮拜至少要有一天完全休息.
  • 在訓練中,如果你的雙腳覺得遲緩重拖,而你的心跳也不像平常那樣攀升,乾脆就退下來改成最輕鬆的Zone 1騎乘。當你的身體還沒準備好時做訓練是不會讓你進步的,那只會讓你更疲憊而且容易受傷。
  • 每訓練兩到三個禮拜,利用四到七天的時間減輕強度來讓你的身體適應原來的訓練強度。
  • 學習放鬆。如果你想要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就要學習放鬆。你的身體並不會知道你的壓力來自於訓練還是工作或家庭生活。壓力就是壓力,它會拖垮你。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運動員,你必須找到方法減輕來自生活的壓力。

機身和引擎一樣重要

 雙腳和心肺是你的引擎,而你的骨幹、下背和上半身是機身。缺乏肌耐力或柔軟度會限制你變強。

 你並不會想要擁有很高的功率卻因為下背痛而沒辦法持續輸出兩個小時,所以千萬不能忽略這個環節,你整個年度都需要做骨幹及上半身的訓練。

 肌肉太緊繃也是另一個問題,所以每次訓練後要記得做伸展。就算你閒閒沒事坐著看電視,在播廣告時也請你把屁股移開沙發做伸展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