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跑步】初馬賽前準備-初馬照書養

 東哥在很早之前就一直慫恿我挑戰全程馬拉松比賽,我用實力不夠來婉拒他,他答說「跑全馬不需要實力,需要的是一股傻勁。」,「你看我傻嗎?嘿嘿,我精得跟猴一樣!」我記得我當初是這樣回應他的,但是也許我沒有自己想像的那樣聰明,在大家半哄半騙半推半就之下("跑全馬比較划算,多兩百元可以多跑21公里";"全馬風景超棒的";"你看大家都報全馬,連江董也報名了"(結果他因為事業太忙分身乏術找人代跑,依我看他早早就沒在練跑,應該是早有預謀...)...),我竟然就簽下去了,2011太魯閣峽谷馬拉松的全馬組。


 既然報了,我也只能硬著頭皮上。距離比賽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我翻出去年讓我跑出半馬1:47的miCoach大神來抱佛腳,我設定的完賽目標是4小時,每週跑步次數是4次,長跑日是星期4,把這些參數輸入完畢之後跑出一個建議課表,我就這樣照表操課。這兩個月執行下來,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有二:

 首先是對於運動強度的掌握,miCoach的訓練強度從輕鬆到困難分成藍綠黃紅4區,藍區是熱身以及緩和的強度,對我來說是腿不要跨出去,腳的著地點在身體正下方,輕輕點地即可;綠區的強度稍微高一點,這樣的強度在足夠的補給下可以持續運動很長一段時間,像LSD就是用這個速度跑個2-3個小時,對我來說呢,是大腿輕輕往前抬,腳著地的時候不要往後出力,只要順順地完成重心的移動即可,這樣的強度對我來說還不需要張口呼吸,用鼻子一吸一吐即可;黃區則是腳著地的時候需要往後用力,這時候我需要張口呼吸來喘氣,最多可以維持30分鐘左右;至於紅區,就是衝刺,整個訓練計畫只有一天需要衝到紅區,也只要維持25秒即可。熟悉這些運動強度後,我對於不同跑法的持續時間變得更有概念,不會亂亂衝衝到自己喘到爆掉。目前以綠區的強度跑三民公園1圈(760m)大概是4分鐘左右,均速是11.4km/h。

 另一個收穫是長跑的補給,我的長跑訓練是在社區健身房的跑步機上進行,因為是在原地跑,所以可以很精準的按照前一篇文章《長跑的水分和燃料的補給策略》來做補給,我的作法是每20分鐘喝一兩口水,每40分鐘下來吃個食物,順便把家裡的一些零食喜餅蛋糕給清掉,至於鈉離子的補給,我試過在水裡加鹽巴...太鹹、運動飲料...太貴還要出去買很麻煩、自製的鹽巴膠囊...不錯,每小時吃一顆,後來試看看不吃它也沒有什麼異狀,也就很少吃鹽巴。前兩次跑長跑訓練比較累,也許是沒耐心,也許真的是長時間耐力不足,也或許是還沒掌握自己跑步節奏的關係,跑著跑著總覺得很煩燥,甚至最後30分鐘還降了些速度。後來則慢慢適應這樣的訓練,我邊跑邊看Discovery和國家地理頻道,學到了不少,尤其是《看穿讀心術》這個單元真是妙,那個心靈感應大師Keith Barry實在是太神了!!


 在報名全馬之後我查了一下網路看大家的經驗分享,有一段是這樣說的:『聽了許多前輩說經驗,他們認為要跑全馬的話,一個月跑的量加總起來要超過三百公里比較好,有的前輩認為在參加全馬之前,至少要自我練習三十公里,起碼兩次。』我這兩個月的里程數大概都在277公里左右,比7月和8月的月里程150公里要多了快1倍,但是其中大概有接近一半的里程都是在跑步機上賺來的,而且愛偷懶的我把坡度設定為0,一般來說,在跑步機上跑步比實際路跑要輕鬆,更何況太魯閣馬拉松需要爬坡,我蠻害怕到時候會肌耐力不足。至於自我練習30公里,我也是在跑步機上度過,做這樣的訓練是為了事先體驗跑馬拉松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撞牆期",但是我跑的這幾次它也沒有來找我,我心裡實在驚驚。


 該做的訓練都照表操課完畢,器材和補給品的賽前準備我是這樣計畫的:正規馬拉松賽每5公里會有1個補給站,依我設定的跑步速度大約是每28分鐘會經過一個補給站,我打算每個補給站都要停下來喝水,每2個補給站吃食物,雖然大會應該會準備食物,為了以防萬一,我還是帶了3個運動良伴-登登!義美小羊羹!每2個補給站吃1個羊羹,若是補給站有食物就吃補給站的,補充鈉離子的部分則靠3顆自製鹽巴膠囊。器材部分呢,我一樣是帶iPhone with miCoach程式,為了怕下雨或是擠海綿降溫的時候弄濕iPhone,我的如易算盤是用保鮮袋把iPhone包好再放入臂帶,耳機則是使用Nokia的藍牙防汗運動耳機,這樣應該就萬無一失了。


 結果代誌是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