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迷途的單車返鄉

隨著單車越騎越遠,我的活動範圍拓展到北─林口長庚,東─大板根,東南─羅浮橋,西─青埔高鐵站,趁著星期二上午沒有班,規劃了從中壢沿台三線經龍潭到關西再沿118號縣道回石光的路線,單程約30公里,來回60公里,以平均時速20公里來算的話,大概要180分鐘,約3小時。九點鐘出發的話,大概中午可以回到桃園,下午兩點才上班,還容許路上耽擱一些時間。

今天的坐騎是小黑馬溜溜車,因為路途比較遠,需要帶隨車打氣筒以備不時之需,目前隨車打氣筒的座裝在小黑馬上,而且已經用束帶固定在那裡,拆裝很麻煩就只好作罷,再來要物色下一隻隨車打氣筒,這隻實在太長了(33cm)。   XD

最近購入了新玩具「心跳錶」一支,可以用來監控心跳,簡單的說,運動的強度跟心跳呈現正比關係,運動越劇烈,心跳越快;每個人根據性別、年齡和體重可以算出一個最大心跳,如果要減肥,就要控制運動時的心跳在最大心跳的50-70%的這個範圍,這個範圍的運動強度適中,燃燒脂肪的比例比較高,而要鍛練體力的強度就必須在心跳的70%以上。今天計劃把心跳控制在70-80%,才不會一下就把體力耗盡。(用了心跳錶之後才知道自己之前騎車都太拼,難怪騎沒多久就沒力了。)

整理好東西已經超過九點,因為太匆忙,連GPS行程記錄器都忘了帶。往內壢方向前進,在上坡的第二個路口左轉再直走進入環中東路。再來就糗了,以前走這條路都是用開車的,距離感跟騎腳踏車還是有差,覺得騎了很久怎麼還沒看到中豐路,就開始亂想亂找理由:「騎這麼久都還沒看到中豐路,以前開車也沒開這麼遠啊!中豐路是不是進入市區後就改名字了?會不會就是剛剛經過的那條中山東路?中山東路這麼大條,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台三線吧」,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就調頭回去走中山東路。 XD

即便看到路上的指標都沒有「龍潭」的地名和「台三線」的道路號誌,我還是不死心,想說應該是先經過八德才會標示龍潭,可見得我真的是個大路痴,騎呀騎的,走到了「埔頂路」。(歪打正著,這條路跟介壽路平行,連接八德和埔頂,跟介壽路比起來,紅綠燈跟車子少得很多,下次到石門水庫走這條路比較快也比較不用吸廢氣。)所以說我還是走錯路了,看了一下時間,回石光是來不及了,又不想再去石門水庫和大溪,就把目的地設定在龍潭大池,遵照路標指示沿著中興路終於到了龍潭大池。此時里程大約三十幾公里,心跳錶顯示已經消耗了一千兩百大卡熱量,屁股因為連續騎乘的關係也有點酸麻。打個電話回家說我走錯路了,今天沒辦法回家了,因為時間來不及。老媽說,「你就騎回來家裡,待會老爸再載你回去,順便帶些菜上去。」,因為不用管回程,只剩下十幾公里路途,儘管這時水已經喝完,還是繼續騎。

再來的路除了出龍潭有一個長緩坡外,就都是下坡及平路,除了太陽大了點外,騎起來很舒服,也不管心跳錶顯示心跳超過80%,在十二點前回到關西家裡。

今日里程: 47 km
平均時速: 21.1 km/h
騎乘時間: 2小時13分
最大速度: 40.4 km/h

這算是自己最長連續騎乘的紀錄,用心跳錶控制自己運動的強度果然有差,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騎乘而不會覺得疲憊,腳也不酸,隔天參加夜騎還可以直上長庚桃園分院的陡坡,這次連抽車都不用,還不錯,很高興自己一直在進步中。

*花絮: 三四個禮拜沒回家,又有瘦了一些,這次回到家,外傭就說「左衛門變瘦了,跟小嚴一樣了。」,小嚴如果聽到這兩句話,會哭泣吧‧‧‧

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羅浮橋之行

今天創下自己單日最長里程紀錄88公里,這個紀錄會在日後不斷被翻新,而今天旅程的終點在以後只會是路上的一個景點。今天寫下這篇遊記,要自己在未來完成北橫一日遊的時候看了這篇遊記能回憶起最初的感動。


送景萍去元智大學上課後,把裝備款一款就往石門水庫出發,今天的坐騎是熊寶貝,她成為我們家庭的一員已經蠻久了,但一直沒有跟她有過長時間的相處,只有跟我上過一天的班。今天就陪她出去走走吧。

到石門水庫的這一路上,由於坐墊的位置太前面,腳踏也很滑,再加上高壓胎的慣性較低,跟小黑馬的踩踏方式不太一樣,需要一直不斷的踩踏,所以速度上不太來。因為比較晚才出發,這時候太陽已經會咬人了,所以沿路碰到的車友沒有上次來石門水庫的時候多。

進到石門水庫之後調整一下坐墊前後位置,開始攻壩頂。F-20T3是以優異的爬坡性能著稱,可以調成很輕的齒比來爬坡,但是上壩頂還是讓人喘得要死,真不知道上次騎小黑馬是怎麼上來的。原本以為可以在壩頂碰到車友,休息的時候可以順道聊一下天,結果只有一大群的觀光客。跟小販補充了兩瓶水,繼續往前進。

沿著環湖公路走,這條就是上次跟景萍有著幸福感的路線,在百吉隧道出口接到北橫公路,反正時間還早,就往山裡前進。

「初生之犢不畏虎」,不對,應該是「初生之犢不怕死」,往北橫的路不是憨人想的那麼「乾單」,有一個7%的2.x公里的上坡,因為中間沒有下坡當做佐料,又很熱,真的是不好下肚,只好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就學王哥哥「我,一球一球投。」,那我也一腳一腳踩,順便計數來轉移注意力,「一、二、三、四‧‧‧」,在算到一百多下的時候終於到了復興鄉角板山。呼~。

自己一個人騎車的壞處就是休息的時候很無聊,我買了一個「水蜜桃優格冰沙」到青年活動中心前坐著休息。路上人來人往,看到路旁一台靚車和一個狼狽的怪叔叔總不免要瞥一眼,我被這些好奇的眼神掃得很不自在,想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轉移話題,偏偏我的手機在景萍那裡,因為她早上忘了帶手機,我現在手上的手機是她的,電話簿裡都是她的朋友‧真是Orz。只好學羅丹的沉思者擺個滿分十分的姿勢沉思。



看了一下里程數,50公里,昨天igloo才騎完130公里,輸人不輸陣,我也來拼拼看,於是就再繼續往前進。

從復興到羅浮是下坡路段,滑得很愉悅,但是「出來滑的,總是要還」,待會回程就知道好玩了,接下來的路段車就少了很多,風景也很美,到了羅浮橋和復興橋的時候,碼表累積里程來到了60公里,60x2=120,這樣回去應該差不多有100公里吧,有圖有真相,拍個照替此行做個見證。





過復興橋後買了條香腸吃,再上坡從羅浮橋回程。可能是體力不夠了,腳沒踩幾下就酸,終於在回復興的7%上坡一半敗陣下來。一個賣桶仔雞的原住民伯伯叫我休息一下再上去,天氣這麼熱沒幾個人會買桶仔雞,我看他是覺得很無聊想找人聊聊天吧,果然,從「會不會買桶仔雞是心決定的、不是天氣決定的」到「民進黨政府把原住民當成第五等公民」(從前排到後: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外籍勞工(?!)、再來才是原住民),真是一個偏激的伯伯,只好一邊答應他說總統選舉會選馬英九,一邊吃巧克力補充體力。吃完就趕快閃人,過了角板山萊爾富之後就是一路下坡,但也只能讓他滑,踩個一兩下我都吝嗇踩。

滑到了大溪後,想到上次沒找到的賴媽媽豆花,在我後來跟在地人黃同學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賴媽媽豆花是在綜合體育館裡頭,從登龍路上不會看到招牌,所以上次才找不到,今天終於能夠吃到傳說中的美味。我點了個綜合豆花,豆花的口感很Q,帶有點綿密卻不會太軟,入口有一種涼爽的感覺,很能退火。這一路上都沒能好好休息,想到待會上埔頂的坡車子很多,如果下來牽車會很丟臉,硬要自己再多坐一下,就再沉思一下吧。

結果上埔頂的坡,前面掛小盤,後飛輪用中間的齒盤就上去了,沒有想像中的難,再來的平路時速都在25km/h以上,大部份維持在30km/h左右,還跟機車比拼速度,真過癮。

終於回到家了,看了一下里程,才88公里,少了繞石門水庫的距離,所以沒有破百。體重順便量了一下,WOW(哇嗚~),71.3 Kgw。脫水脫得還蠻多的,呵。



今日里程: 88.15 km
騎乘時間: 4:35:56
平均時速: 19.17 km/h
最高時速: 54.49 km/h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1000公里簡短記事

六月三十日,我的碼表總里程顯示921公里,就快要滿1000公里了,為了快點湊滿1000公里,雖然當天是開車上班,卻還是把小黑馬帶出來,六點多就出門,把汽車停好後騎小黑馬去附近的桃園高鐵站晃晃,貢獻了11公里。看過新竹高鐵後再看到桃園高鐵站,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沒有留影,更沒有撒泡尿寫上「齊天大聖到此一遊」。

七月一日是弟弟入新居大喜之日,新家在竹北,我掐指一算,從新埔過去才18公里左右,不如繞到內灣經過芎林再過去,「好,就這麼決定。」

「你確定要騎去內灣嗎?不要待會又打電話回來要我去載。」上次騎OYAMA硬把羅馬公路騎完卻無力回程,要支援車來載,有遜到,這次出門前還被老爸揶揄了一下。
「沒問題的,這可是小黑馬溜溜車,有”七段變速”。」其實七段變速沒什麼好得意的,但這樣子隨口說出術語有一種專業的權威感,容易讓人信服。

就這樣,我出發了。

「關西」這裡風景優美,可說是「山明水秀、地靈人傑」。這一塊遠離海邊的丘陵地,沒有太多的開發,鐵路跟一省道都沒有經過這裡,連廣播訊號都不願意光顧這兒(高中才知道ICRT這個東東,但還是收不到),也因為這樣,才保有許多自然的美景。

118號縣道旁一景


一個人騎車是孤獨的,要試著學習跟自己的身體對話,要跟車子對話,覺得踩踏比較吃力就要換輕一點的檔位,重踩會讓乳酸累積速度增加,沒多久就會沒力;迴轉速度上來了就可以換重一點的檔位,讓慣性帶動齒輪,踩踏可以少出點力。

儘管如此,總覺得今天的速度還是上不來,是因為吃完飯沒多久就上路?到內灣的這段路都是上坡也有很大的關係。到內灣20公里,花了一個小時,平均時速20km/h。



在內灣的7-11前碰到兩名要上宇老的車友,還問我是不是也要上山?
「不是,我只是路過的鄉民。 :P 」宇老是一定要上去的,就像是對登山人來說的玉山一樣,但不是現在,等著我吧,等我準備好就會來征服你。

車友幫我照的照片


到內灣車站晃了一下,因為還早,店家都還沒開始做生意,高梁香腸沒吃到。 :(


順便打個電話回家,告訴他們我已經到內灣了,才不需要支援車勒。

重回到台三線就開始都是下坡路段,一路順暢,邊騎車邊盯著路標,怕走錯路。在芎林鄉上碰到了幾群車友,他們臉上堆滿了興奮與期待,有一種要去探險的感覺,真想掉頭跟他們一起走。

看到了新竹高鐵站,確定自己沒走錯路。新竹高鐵站的設計還蠻有科技感,符合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味。


最後到了弟弟的新家,總里程46公里,平均時速上升至22km/h。

聚餐完瞇了一下,回家還是堅持要自己騎車,繞到義民廟走車子比較少的道路,回到家剛好60公里。還差8公里,但整個人懶洋洋的,連說話都變slow-motion,甚至還帶有echo。不想騎了,明天再說吧。

隔天上班去程補完了最後八公里。我‧終‧於‧滿‧一‧千‧公‧里‧啦。


一千公里的意義?代表里程數從三位數進入四位數、代表省了三千元油錢、也代表了環島一圈的距離,我離環島似乎又近了一點。